弘扬中华民族文化——打造黄梅戏艺术网络平台

收藏此站  |  设为首页  |  手机网站

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发展历史 非遗保护 社会评价 倡议书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
黄梅戏社会评价

2014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,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,不论过去还是现在,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……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、寓理于情,讲求言简意赅、凝练节制,讲求形神兼备、意境深远,强调知、情、意、行相统一。”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是中华美学的典型代表,包含了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价值观,寓理于情、寓教于乐,表现形式写意凝练,追求意境美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。从戏曲的发展过程来看,“高台教化”是其主要特征之一,通过“寓教于乐”的形式完成“高台教化”功能,将中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,播种到民众心里。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接触,能从文本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,提升对传统文化乃至传统价值观的认同;能从表现形式中体味写意美感,提升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艺术修养;学习体验戏曲表演,能形成良好的气质,展示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气神。

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

1.戏曲故事中的价值观

戏曲剧目大量来源于历史故事,这些历史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,描绘了爱国孝亲、廉洁奉公、讲仁、懂礼、守信的人物形象。无论是听故事、看戏还是学戏,都能在轻松的艺术审美过程中受到价值观熏陶。例如:《将相和》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,表达了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君臣团结一心、和谐共事,廉颇的负荆请罪又表现了“知错就改善莫大焉”的为人之道;包拯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公正法治的代表,《赤桑镇》《遇皇后》《打龙袍》等也都传递了“依法公正办事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观念;以关羽为主人公的《古城会》《华容道》以及大家都很熟悉的《赵氏孤儿》等,都生动地表达了“义”的内涵。在表现这些故事的文本中处处体现着价值观的内容,如《赤桑镇》中包拯大义灭亲斩了徇私枉法的侄儿包勉后,劝解嫂娘的一段,有理、有力、有节,既有对国法的“忠”,又有对嫂娘的“孝”:“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,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……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,责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?小包勉犯王法岂能轻放,弟若徇私,上欺君、下压民、败坏纪纲,我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://www.LWlM.cOm收集整理难对嫂娘!”很多剧目文本包含典故,如《锁麟囊》中薛湘灵怜贫济困将锁麟囊赠与赵守贞时,赵守贞要留下赠囊恩人的姓名以图日后相报,薛湘灵道“漂母饭信,非为报也”,典故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,讲的就是韩信年少穷困,遇漂洗衣物妇女赠饭的事,此典故蕴含着“施恩不求报”和“知恩图报”的道理。

2.戏曲文本所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学内涵

戏曲文学融合了戏剧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特点,中国戏曲“以歌舞演故事”为其表现形式,既有“戏”又有“曲”,既有“故事”又有“歌”,所谓“填词之设,专为登场”(李渔《闲情偶寄》),因此戏曲文本的表现形式源于诗词,又与之有所区别,保留了诗词的韵味,必是能搬演之曲。例如:时称“雅部”的昆曲所用多为元明清杂剧、明清传奇的剧本,延续了前代诗词的艺术手法,更加突出文学性和文人特征,体现得更多的是文人的意趣,意境感十足。昆曲《牡丹亭》中的一折《游园惊梦》,美词叙景,景衬人情,出神入化地寓情于景。再如:京剧的形成过程可谓博采众长,在其鼎盛时期实现雅俗共赏。其文本既易为大众所接受,又能得到文人的认可,形成一种有着通俗魅力的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特征。《武家坡》中薛平贵(西皮原板)“一马离了西凉界,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。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,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”,这几句如散文般,通俗又不失诗文格局,并且把剧目场景和主人公的心境表露无遗。

3.表演特征所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学内涵

戏曲艺术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开始孕育,在宋代成形,元明两代达到曲词创作的高峰,清朝时期形成以京剧为代表的综合表演艺术顶峰,它的孕育演变过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。从形式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写意美学,程式性、虚拟性是其典型的特征。来源于生活的动作经过艺术提炼,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,实现既表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审美。

舞台表演在動作上有追求圆融顺畅的原则,在唱念中体现着抑扬婉转、表意寓情的特点,在调度上体现着简约的写意风格,在服饰道具方面延伸历史的特征。而综合在一起就表现出写意、气韵、含蓄、虚实、意境、婉约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,在唱、念、做打的综合艺术手段中实现“以歌舞演故事”的目标,呈现出追求意象、意境的鲜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。旦角表演的女性人物,形、体、声、腔均蕴含着古典女性的含蓄婉约之美,站有婀娜之姿,坐亦合膝收足,行有足不露裙的稳重,跑有圆场的轻盈俏丽。《春闺梦》中翻飞的水袖寄托了女主人公对战争惊厌之绪;《白蛇传》里婉转柔情的唱腔饱含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恨情仇;《挑滑车》高宠的翻转跌扑展示了战场的滚滚烟尘;包拯的黑色脸谱成为刚正不阿的标志;“宁穿破不穿错”的规矩代表了严谨的着装程式规范。凡此种种,戏曲舞台表演、服化道盔的方方面面都是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集大成而来。

大家非常熟悉的《三岔口》,两位主人公在舞台炽热的灯光下,表演黑暗中的打斗,通过摸索的动作,黑暗中寻找的眼神,误打误撞的反应等,均表现出没有光亮的情境。演员通过虚拟表演传递出的信息,观众也心照不宣地接受。戏剧大师焦菊隐讲京剧是“表演里面出布景”。出门三五步,一句台词“到了”配合演员的表演就从自家到了远处的别家;一个将军带领四个副将、四个兵士,就是千军万马;登舟无舟、骑马无马、迈门无槛……这些表现均源自生活,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出虚拟的表演程式。而戏曲观众也是最高级的观众,他们不会追究是否写实,不会笑谈“真假”,他们的欣赏是带着对虚拟程式的理解,是建立在对写意美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