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中华民族文化——打造黄梅戏艺术网络平台

收藏此站  |  设为首页  |  手机网站

艺术新闻 活动信息 媒体聚焦
黄梅戏《大清名相》公演,六尺巷题材演绎“反腐寸步不让”
2021-01-21
Img432810238.jpeg

本文图片均为 黄梅戏舞台剧《大清名相》剧照


“让并不难,难的是不让。”

“《大清名相》一剧并非是一出世俗意义上的清官戏,而是求索为官之道,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探寻一个三朝元老的内心情致:何时该进,何时该退;什么能说,什么不能说,什么顶着身家性命也要说;什么该让,什么不让。”

新创黄梅戏舞台剧《大清名相》编剧、青年剧作家余青峰、屈曌洁在他们的创作散记中表达了该剧的上述创作主旨。

这与“六尺巷”典故中以“让”为主题的邻里故事颇为不同。该剧主创人员认为,“让”与“不让”是一对辩证关系。相对而言,“让”并不难,难的反而是“不让”。

在余青峰看来,六尺巷的故事老百姓已耳熟能详,创作空间不大。而从六尺巷走出来的张廷玉,一生历侍康雍乾三朝,不仅为官50年不犯错,还同朝廷的腐败邪恶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。他可以让出功名、让出官位,甚至让出一个家族的至高荣誉,但在腐败利益集团面前却是寸步不让。相较于邻里之间的“让出三尺”,这样的为官之德、庙堂智慧和家国情怀,更应该通过作品来展现。

中国文联原副主席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和《中国戏剧》杂志主编赓续华在点评这部戏时也指出,当让的让,不当让的一步不让。宅基地、邻里纠纷可以让,政治上不能让。今天的反腐也需要继承发扬深化张廷玉精神,“如果习近平总书记和王岐山书记看了这部戏肯定都很高兴。”仲呈祥表示。

12月24日,《大清名相》结束了在安徽省会合肥的三场公演,并已启动赴海南、深圳等地的全国巡演计划。


Img432810239.jpeg

王岐山曾低调造访


事实上,王岐山是到过张廷玉的老家六尺巷的。

作为民间佳话,六尺巷的知名度一直颇高,但像如今这么大的名气,还是在去年11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之后。这也是黄梅戏《大清名相》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。

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,其得名源于康熙宰辅张英对邻居“让出三尺”的故事。

清康熙年间,文华殿大学士、礼部尚书张英(1637—1708年)的桐城老家人,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,两家各不相让,将官司打到县衙。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、名门望族,县官不敢轻易了断。

于是,张家人千里传书给在京城的张英求援。收书后,这位当朝宰辅批诗一首寄回老家,便是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一见回信,张家人豁然开朗,将围墙退让了三尺。吴家见状深受感动,也让出三尺,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。

2014年11月14日下午,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了这个传说中的六尺巷。

其后,借六尺巷的典故,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又发表了《让人三尺又何妨——安徽桐城“六尺巷”的启示》一文,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“六尺巷”。

文章指出,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、齐家、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,更在为官修德方面,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,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,发挥礼序家规、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,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。

关于王岐山此行的主题和具体行程,未有权威报道见诸官方媒体。

不过,结合六尺巷的典故由来和中纪委官网刊文,外界舆论多将王岐山此行解读为告诫官员“为官当知进退”。


Img432810240.jpeg

以“不让”打开创作空间

王岐山的造访使得六尺巷再度声名鹊起,以其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
此前,以六尺巷及张英、张廷玉父子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已有不少,比如黄梅戏《六尺巷》。

这部戏主要讲述的就是六尺巷的典故由来。初始时,安庆官方找到余青峰,希望他能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改编提升。

余青峰告诉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,刚接到这个题目时,他并没有立即“应承”:写什么呢?无非是把故事复述一遍,新意寥寥,顶多煞费苦心,把这个故事说圆些。或者,写那个夹杂在两家纠纷中的县令,可能会有“左右为难”的喜剧效果,但最后还是脱离不了“当官难”之窠臼。“没有一个令人兴奋的切入点,我们慎而又慎。”

直到发现了张廷玉。

张廷玉(1672—1755年),就是六尺巷家书作者张英的儿子,康雍乾三朝重臣,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。张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、吏部尚书、军机大臣、太保,封三等伯,历三朝元老,居官50年。

史载,雍正十一年,张廷玉之子张若霭(剧中更名为张若松),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。张廷玉身为主考,大为惊诧,请求雍正爷让出儿子的探花,不能委屈了天下寒士。就这样,才华横溢的张若霭活生生“降”到了二甲第五名。

看到这样的记载,余青峰、屈曌洁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:“张廷玉主动让出儿子的功名,比起张英让出三尺宅地,似乎更有意味。”

但写张廷玉就只能写“让”吗?

并非如此。很多情况下,“让”固然是一种修养、一种美德,但一味的“让”是否沽名钓誉,遇事均以“让”为先,是否又是胆小怕事、委曲求全呢?

余青峰认为,让,是一种气度,但同时,也该有个限度。

于是,在让出功名这一基础上,余青峰进一步发现了张廷玉可以让出官位、甚至是让出配享太庙的家族荣誉,但在与朝廷腐败利益集团斗争这一点上,张廷玉却决绝然寸步不让,哪怕是为此丢掉其珍视超过性命的家族荣誉。

“假如说,六尺巷的老故事不敢写,因为我们还站在历史的门外,思绪犹疑;那么,写一个全新的由六尺巷而生发的故事,我们是迫不及待地走进历史,走进张廷玉的心灵世界,走进儒家文化的精神净土。”余青峰在创作散记中这样表示。

在这一灵感激发下,便有了建立在历史考证基础上的,以张廷玉查办盐案、整肃吏治为主线的新“六尺巷”故事。


Img432810241.jpeg

“老臣退一步,反腐进三步”

这是一部讲述张廷玉为整顿吏治、惩治贪腐,在丧子之痛下不惜让出阁揆甚至是被收回配享太庙这一至高荣誉,也要跟朝廷贪墨集团斗争到底的故事。

故事得从张廷玉请让其子张若松内阁之位说起。

乾隆十三年,张廷玉统领中枢,辅佐皇帝整肃贪墨。因张若松奉旨晋升,张廷玉忧心忡忡,以父子同在内阁有结党营私之嫌,恳请收回成命。

但乾隆帝以张若松才堪大用,且先前曾让探花功名、不可一让再让为由,未予应允。

张廷玉因整顿吏治、惩贪肃腐得罪了朝廷中的贪腐集团,此次其子入列内阁,更是让这些人如鲠在喉。于是设计陷害,构陷出张若松受贿一案。

50年不犯错、视名节如生命的张廷玉受此奇耻大辱,悲愤难抑。此案经乾隆洞察,虽未深究张若松,但张却也因此深感让家族蒙羞,加之其体质一直较弱,就此病卧不起、悲郁而终。

张若松虽赔上一命,但朝廷贪腐集团仍不肯罢休,处处兴风作浪,致朝局动荡不休。

为彻底惩治贪墨集团势力并稳固朝局,张廷玉主动请辞阁揆,且同时退回雍正帝遗诏的配享太庙之至高荣誉,使得乾隆得以腾出手来,一举肃清以皇室宗亲为保护伞的贪腐集团。

配享太庙是有清一代汉族士大夫的最高荣誉。它体现着最高皇权对臣工的高度认可,被无数宦海世家视作终极追求。张廷玉以被收回这一荣誉为代价,也要同贪腐集团“死磕”到底,其内心的挣扎是极为复杂、痛苦和艰难的。

余青峰认为,张廷玉的“(退回太庙配享)是智让,是鞠躬尽瘁的三朝老臣,为了社稷江山、以退为进的一种智慧,是痛苦而艰难的抉择,是浮名如浮云的豁达,是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’的大愿”。

这一艰难之“让”,背后浸透的是张廷玉这位当朝阁揆的忍辱负重、朝堂智谋和家国情怀:“老臣退一步,皇上可进三步。”


Img432810242.jpeg

开拓“大黄梅”新天地

作为一部厚重的作品,《大清名相》需要一个优质的团队来支撑。

为打造好这部戏,安庆官方一方面请出了堪称豪华的编导和主创团队;另一方面,为后继有人计,该剧还配置了老、中、青三组演员队伍,同时编排,同时演出。

新创黄梅戏舞台剧《大清名相》,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等单位出品,编剧由国家一级编剧、曹禺剧本奖两度获奖者余青峰及其夫人、国家二级编剧屈曌洁担任,导演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卢昂担当,主角张廷玉(A组)由国家一级演员、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新德出演。

单从体力来看,主创人员中,更为难得的是饰演张廷玉(A组)的黄新德。

黄新德今年已69岁高龄,13岁开始学戏,从艺50余载。他本不属于这部戏出品单位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工作人员,但有感于该剧的厚重,以及导演和安庆官方的力邀,同时也是出于对出品单位力量较为薄弱的扶助,他不仅不顾高龄参演,还带着四个徒弟,分别在老中青三个组中出演主要角色。

“《大清名相》这部戏可以算是这个团的翻身仗,我们这样安排也可视作以项目来带队伍吧。”黄新德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。

据黄新德介绍,他本不愿带徒弟,因为觉得年轻人中很少有真正喜欢戏、愿意学戏的。但两年多前,中央一位领导专门过问了其带徒之事,他也感觉到了自身对于黄梅戏传承的一份责任,于是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带了四个徒弟。

如今他的四个徒弟均参演了《大清名相》,这部戏也算是两年多来黄新德戏剧传承的一个初步检验。


Img432810243.jpeg

针对这一点,《中国戏剧》杂志主编赓续华12月22日晚在合肥看完演出后点评指出,《大清名相》的演员分ABC三组,在保证剧作质量的同时给年轻人以机会和舞台,“这个我最高兴”。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专业人士对于传统戏剧艺术传承的希望。

赓续华在点评时还指出了黄梅戏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。她认为,这部戏让其觉得黄梅戏也有“大黄梅”了:“不再是男欢女爱、你情我爱的”,也可以是官场斗争,是宦海沉浮,甚至是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。

就传统而言,黄梅戏大都以家长里短、男欢女爱为主要创作素材,以官场斗争和整肃吏治等为主要题材的剧作十分罕见。

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,卢昂、余青峰、黄新德等该剧主创人员均认为,《大清名相》的尝试,可以说为黄梅戏的题材创作开辟了一番新天地:官场斗争、宦海沉浮、政治进步等,都可以成为黄梅戏题材创作的广阔领域。

同时,该剧也一改传统黄梅戏以女性旦角为主角的模式,为以男性为主角的黄梅戏作出了大胆探索。“这部戏为今后以男性为主角的黄梅戏,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。”黄新德认为。

此外,从该剧主题来看,仲呈祥也视《大清名相》为“近几年来新编历史剧的重要成果”。他还指出,如果说歌剧《白毛女》体现了中华民族解放时期所呼唤的时代精神,那么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和强力推进反腐的大背景下,《大清名相》主角张廷玉身上所展示出的为官之德、政治智慧和家国情怀等,也可被视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所应有的政治担当和道德追求。

“希望这部戏走得更高更远。”“早日来北京演出。”点评的最后,赓续华和仲呈祥分别表达了他们对《大清名相》的希望和期待。


  1. 钟情湖北闹元宵|千场活动点亮荆楚元宵夜

  2. 满满“烟火气”,浓浓“大年味”

  3. 黄梅戏《不朽的骄杨》首度登陆申城舞台